ゼーノ OFFICIAL SITE
  • Information
  • Event Schedule
  • Profile
  • Works
  • Contact

試唱投稿攻略 唱歌與錄音


在這個部分,我會說明唱歌的一些個人心得
還有不懂日文的人唱日文歌會犯的錯誤
最後是錄音的注意事項
通通都是完全的初學者取向,非常淺

我不是歌唱力特別強的歌手
我也不是日文發音很標準的人
但給什麼都不懂的新手一些東西我還是能辦到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我是男生
我並不知道這些唱歌心得有多少是跟女生共通的
女生看唱歌部分還請多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

你覺得是廢話的部分就請直接跳過
如果有錯誤也歡迎高手指正

注意!這一篇超級無敵長....

唱歌的一些基本觀念
唱歌最基本的元素是旋律跟節拍
而要顧好這兩個東西,除了唱以外耳朵也很重要
耳朵應該是帶動你唱歌進步的推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要先聽得出走音,你才知道自己走音
如果自己都聽不出來
你就會丟出一個從頭到尾走音的作品
然後自己還渾然不知
這樣的情況...很多,非常多

看起來很好笑,其實不然
我現在回去聽自己以前的作品
也有很多走音的地方是我當初完全沒聽出來的
有很多超級出名、甚至已經出道的NICO歌手
去聽他們早期的作品,也是滿滿的走音

耳朵的的確確的是會越來越敏銳的
這也是一個歌手成長的根源
耳朵進步了,就會知道自己的歌聲有哪裡不足
接著才是唱歌力跟著進步

而誠如一開始所說,旋律跟節拍是最基本的要素
無論什麼情況,旋律跟節拍一定要先顧好
如果連旋律跟節拍都顧不好
就絕對不要想去搞其他花招

音準
我點過很多人的錄音,多數是我不認識的人
其中有些人會說他們要唱兩聲類
也就是男生唱女聲,或是女生唱男聲
有些人會說他們要唱色氣音
或者什麼少年聲御姊聲...族繁不及備載
可是歌唱出來沒有任何一個音是準的
如果連爬都爬得亂七八糟,就不要老想著要跑
那只會阻礙你唱歌力的進步

什麼色氣音轉音抖音還是阿哩布達的花招
通通一樣,先顧好基本盤再去練其他進階的技巧

仔細地聽清楚旋律然後再唱出來
在唱的同時用心聽著自己的聲音
感受自己唱出來的旋律是不是真的是對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
絕大多數人聽歌會把注意力放在主唱的旋律上面
但身為一個歌手,你不應該只聽主唱
你應該開始去聽各種樂器
你應該要開始了解什麼聲音是什麼樂器
然後,在聽到樂器的時候
你知道唱什麼音出來才是對的

我會這麼說,是因為也聽過很多人
只要對上沒有主唱的伴奏檔
就馬上走音走到天涯海角,跟變心的女朋友一樣回不來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請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樂器上

音域
講到音準,自然的也會講到音域
歌手跟樂器比起來很受限的就是音域
音樂必須配合自己的音域
音域廣很令人憧憬
也可以透過各種努力想辦法擴展自己的音域
但不管怎麼說,要唱歌之前要懂得選自己的key

什麼是key呢?
所謂的key,就是一首歌的音高在哪邊
一個key指的是一個半音
不懂一個半音是什麼概念沒關係
你只要知道,對一首歌降key,這首歌就會變低
對一首歌升key,這首歌就會變高
不過男生唱女生的曲子通常會升2~4key,然後降八度唱
女生唱男生的曲子則是降2~4key,升八度唱
但也有很多NICO男歌手會直接降4~5key
因為日本男歌手普遍音域都還滿高的...
順帶一提,八度是12個key

無論如何,上面說的數值都只是參考
找到適合自己的key很重要
可以讓你唱得舒服,聽的人也舒服
這就一定要提到一位很有名的NICO歌手:少年T
他唱的歌每一首都不是原曲的key
而是更改成適合自己的key
像上面的from y to y,就比原曲低了很多

他是個非常了解自己擅長的音域
並且就只在那個音域裡面唱歌的歌手
因此可以比較穩定的發揮自己的聲音
這是非常值得效法的事情
找到適合自己的key,也是好聽的關鍵

ニコカラ (NICOKARA)常常就會有各種調key的版本
比方說你想找升3key
就看看有沒有寫著キー+3的影片
也可以自己把mp3載回來利用混音軟體自行調key
而各軟體的做法不一樣,這部分在這邊就不提

節拍
節拍跟音準也一樣,你要注意聽樂器來對自己的拍子
了解你唱出來的每個音節跟某個樂器之間的時間關係
這個樂器通常會是鼓
大多數的歌裡面,可以聽hi-hat或是ride的聲音去對拍
不要慌張,我知道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什麼是hi-hat和ride

這個是hi-hat
hi-hat有兩種聲音:一種是開的;一種是合的
一開始的那種「鏘鏘鏘鏘」的聲音就是開的hi-hat
1:12開始的「ㄘㄘㄘㄘ」的聲音就是合的hi-hat

另外,ride則是這個
ride的聲音比較像是「叮叮叮叮」

大多數的歌都會用這兩種元件來打穩定的拍子
仔細地聽這兩種聲音來算拍子
然後在正確的時機唱出正確的音節吧!

所謂的練歌
練習唱歌的過程是在找適合自己的唱法跟聲音
少數人可以做到隨心所欲變換唱腔跟聲線
很強很厲害,但那不是一個初學者應該想的事情
你應該隨著自己的成長
去體會一下什麼樣的技巧是自己喜歡
並且適合目前自己的實力
才花心力去練那些技巧

如果一開始沒有頭緒
找一個喜歡的歌手模仿是個好的開始
但也要找適合自己模仿的對象

唱歌沒有標準答案
聲樂有,但是流行樂不見得有
不管誰教了你一種唱歌方式
你都有可能可以找到一個流行樂歌手違背這些事情
還是唱得很好聽並且受人喜歡
所以任何教唱文都只能指你一條路
重要的還是自己判斷這條路適不適合自己的聲帶

唱歌所有的一切都是技術
你總是會聽到有人說:「這人唱歌沒有感情」
不是他沒有感情,而是他的唱歌技術不足以表達感情
唱歌就像是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你要怎麼把故事講得生動,講得讓聽眾感同身受
那就是唱歌的技術

所以你想唱得好,必須對歌詞有一定的理解
理解之後,想想該用什麼方式來詮釋這些歌詞
基於這個原因,建議想翻唱V家曲又不會日文的人
還是開始學日文吧
我知道有很多很熱心的網友會幫忙翻譯
他們很偉大,也花了很多心血
但是不諱言的...其中也有很多錯譯
而且翻錯的多到超乎你的想像

不見得是他們的問題
因為日文歌詞常常寫得很意味不明
你必須充分理解前後的因果關係
才能做出正確的解釋與翻譯
光看字面常常是不夠的
他們要翻這麼多歌,每首又都要這樣搞的話
人生光翻歌詞就飽了
所以可以的話,還是自己學日文吧

最後還是回到一開始所說的,耳朵很重要
你的耳朵能聽得越仔細,能注意到越多細節
你就會開始了解其他歌手為什麼會這樣唱
然後經過練習,就能化為自己的技巧
所以,聽歌的時候多多仔細聆聽
你可能可以發現很多沒發現過的事情
那就是你進步的時候了

丹田用力以及腹式呼吸
很多人說唱歌丹田要用力
那丹田到底在哪裡?怎麼用力?

很簡單,只要試著模仿狗狗喘氣
用力並且急促的「哈、哈、哈、哈」一直喘
一定會有種氣是從肚子推出來的感覺
跟我們講話的吐氣方式完全不一樣

唱歌需要的就是狗狗喘氣的那種用力方式
但丹田用力不是叫你真的要很用力地去繃緊肚子
而是像狗狗喘氣一樣
自然而然地就是會用到肚子把氣給推出來
這樣出來的聲音才會紮實
另外,狗喘氣也可以用來練肚子喔
比方說一次喘個一百下、兩百下之類的
肚子會很痠!

所謂的腹式呼吸
就是在你吸氣的時候
脹起來的是肚子,而不是胸口
當你吸氣後是肚子脹起來
想必吐氣一定得用肚子的力量
所以,如果能養成習慣的採用腹式呼吸
那麼也就能養成習慣的用丹田來唱歌

如果還是很難體會腹式呼吸要怎麼做
有個超級簡單的方法,就是仰天躺著呼吸
只要這樣躺著就會很自然的用肚子呼吸
持續這種感覺,你就能學會腹式呼吸了

共鳴
共鳴是影響音色的關鍵
聲音好不好聽,就是看共鳴
聲質不同,也是因為共鳴不同

比較會常被提到的共鳴有這兩種:
  • 頭腔共鳴
  • 胸腔共鳴
先簡單的大略說明
頭腔共鳴會讓你的聲音聽起來很高亢
胸腔共鳴會讓聲音變得厚實

用知名NICO歌手來做舉例代表的話

頭腔共鳴可以聽ピコ (PIKO)
_或是グリリ (GURIRI)
胸腔共鳴則可以聽いさじ (ISAJI)
或是96猫
但不要誤會,這兩種共鳴並不是互相衝突的
唱歌的時候也不見得只有一個地方在共鳴
我舉這幾位只是因為他們那些地方的共鳴相對地比較明顯
唱歌好聽的人應該這兩種共鳴都有
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

體會頭腔共鳴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彎腰唱歌
你會發現好像聲音變得更大聲了,有像是在浴室裡面唱歌
唱歌同時摸著頭的話,頭皮會震動
這就是頭腔共鳴

胸腔共鳴對於天生不會的人比較難體會
先做出打呵欠的動作,尤其是喉嚨的部分
然後吸一口氣,肚子用力地推一個低音的「啊~~」
成功的話,這個「啊 」聽起來會特別飽滿
而且發聲的同時胸口也會有震動

找出適合自己的共鳴,也是唱歌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這個部分就只能自己不斷地做嘗試
想辦法改變各種用力的方式
來找出自己唱起來好聽的聲音

唱歌一定要用到共鳴才會好聽
如果你唱歌聲音很乾扁,音量出不來
那很可能就是沒有共鳴
得想辦法抓到共鳴的感覺才行

合音
一個出色的作品合音非常重要
合音就像是主旋律的包裝
沒有了包裝就會覺得單調了點

合音是跟主旋律完全不同的旋律
很多新手誤會了一件事情
以為同樣的旋律唱兩次就是合音
同樣的旋律不管你唱幾次都不是合音

直接試一次就知道了,這是Calc.的副歌
但合音是完全不同的旋律

一起跟音樂合起來之後就會變成這樣
(合聲只有在右聲道才有)
這樣應該可以很簡單的了解了吧?合聲有其一定的旋律
而且一定要很準,不然聽起來就會比沒有合聲還慘
不過合聲不是只有一種,它有很多種
常常會聽到歌手翻唱的合聲跟原曲不一樣
但這不代表你可以隨便唱都能合

合聲一定要在當時的和弦上面才會合
不然就會變成不諧和音
對於新手來說,合聲可以說是超級無敵大魔王
因為合聲的旋律比較難聽出來,很難抓
我也沒辦法唱很準,常常是靠事後修音準才有辦法
不諱言,上面那幾個其實也是修過音準的 XDDD

另外也有更多人誤會了另一件事情
就是直接把主旋律降key (或是升key) 就是合聲
我要說,直接調key絕對不會變成合聲
這裡就來示範一下直接降key當合聲有多可怕
順便也示範合聲出了差錯影響有多大
(直接降key的錯誤合聲一樣只有在右聲道才有)
差別很明顯對吧?
總之,沒有樂理基礎的我們,只能靠自己的耳朵去仔細的聽
試試看多高的音搭起來才是和諧的
也有的V家曲創作者除了卡拉帶以外
還會很貼心的附上有包含合音的卡拉帶
這種曲子也是新手練習錄製合音很好的選擇
比方說經典名曲magnet,作者minato就有提供純合聲的檔案

如果你有辦法知道這個橋段的曲調是哪個調
倒是有一些偷吃步的抓合音方式可以適用於多數的歌
不過因為篇幅有點太長了
我抓曲調的方式之後再說

日文的子音
看不懂假名沒關係,羅馬拼音照樣可以唱
日文的好處就是發音簡單
但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只是好像很簡單而已

日文發音最重要的第一個觀念
就是不要把羅馬拼音當成音標來看
羅馬拼音只是把あいうえお這種假名
替換成A I U E O這種字母寫而已
不代表你應該直接用英文的發音邏輯去唸那些羅馬拼音
在這裡我不會提任何語言學或是日文的專有名詞
因為我怕大家看不懂.......
好啦,其實是我自己不懂 (炸)

大家應該都知道,日文的RA那個R不用卷舌
唸起來比較像中文的「拉」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
日文中TA的子音完全不是英文的T
更不是中文的「ㄊ」
日文中KA的子音也完全不是英文的K
也完完全全不是中文的「ㄎ」
只是乍聽起來好像很像而已
你如果照英文這樣唸,一聽就知道是外行的

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人很難發出標準的日文
因為他們都把羅馬拼音當音標
用自己國家語言的咬字方式來唸

就拿た(TA)行來說
た行共有た(TA) ち(CHI) つ(TSU) て(TE) と(TO)這幾個音
我們先來看看西方人會怎麼唸
同樣的,絕大多數不懂日文的人也會這樣唸
再來聽聽日本人會怎麼唸
完全不同對吧?
這個問題很常出現在
た(TA)行、ぱ(PA)行和か(KA)行的音
也就是以下這些音
TA CHI TSU TE TO
PA PI PU PE PO
KA KI KU KE KO

以我這個外行人的超級不專業的解說
就是日文TA的子音沒有這麼「ㄊ」
充其量是有點「ㄊ」的「ㄉ」
同理,日文PA的子音是有點「ㄆ」的「ㄅ」
日文KA的子音是有點「ㄎ」的「ㄍ」
有很微妙的差別,只要多聽幾次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得出來

日文中騙新手的字
我這邊所謂的騙新手的字
是指寫法跟唸法完全不同的字
比方像是これは (這個是)
如果直接寫成羅馬拼音會變成KOREHA
但其實它應該唸KOREWA
は(HA)這個字,當它是一個連接助詞的時候
就是得唸成WA,沒有為什麼
大家熟知的空你幾挖 (午安)
實際上嚴格正確地說也應該是こんにちは (KONNICHIHA)

這時候真新手應該會想:
「我又看不懂日文怎麼知道它是不是連接助詞」
完全沒錯,所以還是開始學日文吧
不然就只能仔細聽清楚其他人是怎麼唸的

除了這個之外
長音的部分也務必注意
例如けいたろう(慶太郎)這個名字
如果寫成羅馬拼音會寫成KEITAROU
但實際上KEI根本不是唸成「K以」
ROU也不是唸成「漏五」
當I跟在E之後,通常代表的是E要拉長音
而當U跟在O之後,也代表著O要拉長音
是「欸~」不是「欸以」
是「漏~」不是「漏五」

可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有的時候只是剛好兩個詞就是這麼接的
比方說車で行く (KURUMA DE IKU)
這裡的DE IKU 就真的是唸DE IKU
而不是DE~~~KU
那該怎麼判斷是不是長音呢?
還是那個唯一解:學日文
你看得懂的時候就知道是不是長音了

另外就是促音
有時候會看到TOMATTA這種羅馬拼音
不會日文的人會疑惑,為什麼那個T要寫兩遍
這種在羅馬拼音裡面把子音寫兩遍的叫做促音
如果寫成假名的話會是とまった
促音的意思是,當你唸完MA的時候
準備唸TA之前先讓舌頭停在牙齒上一下子
再繼續唸後面的TA

剛學會看懂假名的人也要注意
不要把とまった的っ給唸成つ
促音的表示方式就是寫一個小的つ
那個っ並不發音,而是要在那邊停頓的意思
只要是這種小的っ,就是促音,不要唸TSU

日文還有一個很難的地方是重音
重音可以看成類似中文一到四聲的概念
不過好消息是唱歌因為要跟著旋律
不太需要在乎重音要放哪
所以就算是「臥港蔥價哪搭惠來,聽補胎懂過與」等級的日文發音
拿來唱歌也是聽不太出來
老實說我的日文發音就是這種等級的 XDDDD

總之,日文部分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結論
就是,努力地聽,努力的學
雖然我們目標是翻唱Vocaloid
有時候初音的咬字有點難以辨認
不過也可以聽聽其他的歌手們是怎麼發音的
跟著學就對了

錄音
如果你是第一次錄音
你一定會受到衝擊
那就是「我的聲音怎麼這麼難聽!!」
是的,只要錄過音的人都一定懂
可能還有些人會覺得一定是器材太爛的關係
不,完全跟器材沒有關係,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這是因為你平常說話跟唱歌時
你聽到自己的聲音其實大多是從體內共鳴過來的
有了身體的共鳴聲音就會美化很多
但人家聽你的聲音是經過空氣傳到耳朵
完全不是你自己聽到的那麼一回事
因此對於提升唱歌力,錄音是非常必要的
這有助於讓自己了解怎麼唱別人聽才真正的好聽

麥克風位置、音量設定
要錄音時,必須要瞭解到麥克風收音是有方向性的
同樣的距離,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聲音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距離,也會有不一樣的聲音
不只是音量的差別
儘管你事後把音量調到一樣大,聲音還是會不一樣
一般來說角度是直直的對著唱比較好
距離不宜太近也不宜太遠
不過這個沒有絕對的,反正麥克風你都買了
可以盡量去實驗各種角度、距離
怎麼樣錄出來才會比較好聽
比方說,如果覺得噴音噴得太嚴重
就把角度稍微歪一點點,不要正對著錄
無論如何,決定了角度跟距離之後
錄音期間不要再有任何距離以及角度的變動

第二點,在錄音的時候要注意錄音的音量
我說的並不是唱歌大小聲的音量
而是介面(或是前級)對於的麥克風輸入音量設定
錄音音量可以小聲,但是絕對不能錄到爆
小聲還能調大聲,錄到爆就是百分之百沒救只能重錄
混音軟體通常會有一條提示線
提醒你音量超過那條線就有點危險
理想的錄音音量是在最大聲的情況下逼近那條線
但,太小聲真的沒那麼嚴重
不管怎麼樣就是不要爆音

另外,介面的音量設定也跟距離、角度一樣
會影響錄出來的音色
這也是需要多次嘗試
來找到一個錄出來好聽,音量又ok的設定
然後同樣的,錄音期間不要變動音量設定

監聽
在硬體篇有說過,錄音的時候一定要帶著耳機
但是耳機的監聽一定要打開
也就是說,唱歌時你應該要聽的到耳機裡面傳來自己的聲音
如果你沒有打開監聽,聽不到自己的聲音
那一定會走音走得很嚴重

有一點要強調,請不要誤會
硬體篇有提到應該選購監聽耳機
但並不是只有監聽耳機才能開監聽
這只是剛好名詞一樣而已

監聽耳機的意思是,這支耳機對於聲音的解析會盡量原汁原味
開監聽的意思是,系統或是硬體的設定要讓麥克風的聲音輸出到耳機上
千萬不要搞混了

錄音方式
很多人有一個很大的誤解
就是以為歌手錄音是一次錄到底的
就算超級強的歌手也應該不會這樣錄
你應該要分段,一小段一小段的錄
有時候甚至得一句一句分開錄
只是要注意不要分開錄之後自己的唱法跑掉了
導致分開錄的兩段聲音連接不起來

好的錄音作品通常也會錄非常非常多次
當然,實力越強的人越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歌錄好
但實力普通的歌手如我,一首歌的錄音流水號會到300以上
所以錄不好一兩次也不要氣餒
有耐心的慢慢錄,同時也慢慢修正自己的唱歌方式
只要花時間就會越錄越好

Sample Rate (取樣率)

在你要用錄音軟體開啟新的錄音專案時
應該會跳出來要你設定所謂的sample rate
這個數值要確定跟你的音效介面驅動程式中的設定是一樣的
否則你錄的時候唱的速度
跟你實際上檔案的速度會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能會變慢或是變快

所謂的sample rate
指的就是每一秒存幾個sample (一個形容聲音的資料)
比方說sample rate是44100 Hz時
就代表軟體會把44100個sample解讀成一秒的聲音
如果你的介面驅動程式設定是48000
但你把錄音軟體設定成44100的話,就會發生悲劇
因為你錄音的時候錄音卡一秒抓了48000個sample
可是軟體以為44100就已經是一秒了

把數字變小一點就很好懂了
如果你用相機拍連續照片,想要事後把相片合成影片
你一秒鐘拍三張,可是合成影片的人用兩張合成一秒
結果就是跟你想像的速度完全不一樣

有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明明有對到拍
但是錄出來的檔案會越來越慢(或越來越趕)
除了記憶體不足以外也有可能是這個問題
一定要注意sample rate的設定要一致

檔案格式
聲音檔案的格式有分非常多種
其中分為有損格式以及無損格式
看名字就知道,有損格式代表這種檔案會損毀一些音質
反之,無損格式會保留完整的聲音音質
這是因為為了要壓縮檔案的大小而做出的妥協
無損檔案為了完整保留所有的聲音
通常檔案會比較大
而有損檔案會運用各種壓縮技術
盡量在人耳聽不出來的情況下來壓縮
因為沒有保留音質所以可以把檔案壓縮得比較小

常見的無損格式有:WAV、TIFF...等等
常見的有損格式有:MP3、WMA...等等

當然理論上,在混音的時候不希望拿到音質差的素材
所以錄音階段盡量把檔案存成單聲道的WAV
MAC的使用者也可以存成TIFF,這兩種格式都很通用

為什麼單聲道呢? 因為麥克風就是一個單聲道的音源
把檔案存成雙聲道是無意義浪費硬碟空間的一種行為
但如果你覺得設備很差,其實存成MP3也不會差那麼多
單看硬碟空間以及如果要請人mix時,轉送檔案的方便性取捨
WMA就還是別用了,WMA只有在低流量時才會比MP3優

其他小技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技巧
比方說,想要增加聲音的厚度的話
一段歌可以重複錄兩次,疊在一起就會變厚
這個也常常在流行樂中聽到,一到副歌主旋律就變兩軌
你會聽到好像隱約有兩個主旋律的聲音在唱

另外,像是合音也可以重複錄兩次
分別放在左右聲道
這樣可以增加合音的立體感

如果你要唱電音的話
之後混音會把聲音的音階弄成一格一格的感覺
那就盡量不要轉音,以把音唱準為第一優先


這次的攻略就到這邊了
這集感謝火山、TAKA、毛毛的幫忙補充
下次應該就是混音攻略了喔!
← 3. 軟體及事前準備
5.混音 (上) →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